在日本,除了在四季之交的土用丑日吃鰻魚,浦燒和清蒸兩種料理法,名古屋的道地吃法「 鰻魚三吃 」(ひつまぶし)充滿趣味的進食規則,引人躍躍欲試。
料理東西軍,從燻鰻拌醋到 鰻魚三吃
首先將鰻魚切成四等分,第一口吃原味,肥美鰻魚和沾滿醬汁的褐色米粒交融,入口的融合度,使廚師功力高下立判;第二口沾取山葵、蔥花和海苔等佐料,品嘗辛、辣、鹹、甘口五味在味蕾共舞;第三口做成茶泡飯,溫潤茶湯配上鬆化綿密的魚肉,暖心又暖胃;最後一口留給食客自己決定,依個人喜好為這場鰻魚盛宴做個完美收尾。
有別日本蒲鰻,歐洲人也吃鰻,發展出牛奶燉鰻魚佐香草的西式風味。
牛奶、鰻魚與馬鈴薯的組合在歐洲並不罕見,荷蘭人喜吃燻鰻魚拌醋洋蔥,做下酒菜,丹麥以鰻魚料理聞名的餐廳,將鰻魚做湯搭配馬鈴薯酒食用,倫敦人則以寡淡的鰻魚凍做為點心,在市井市集中便能購得;因此,鰻魚出現在歐洲文學中也不突兀。
有「西方鰻聖」之稱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‧葛拉斯(Günter Wilhelm Grass)曾在小說《鐵皮鼓》中,描述漁人以腐爛馬頭捕鰻魚的經典場景。葛拉斯本人也以家傳的「炸鰻魚鼠尾草捲」,一口酥脆鰻魚搭配一口啤酒,寫下這部影響德人至深的長篇小說。
當鰻魚化身歐式料理的主角,滋味美妙多層次,讓旅德的文學翻譯家四方田犬彥回味再三,寫下生動文字:
「牛乳與鰻魚醬汁融合成咖啡色牛奶色澤,甜鹹交織,紅生薑意想不到的酸味如伏兵出現……。」
鰻聖齊藤茂吉,沒吃鰻魚無法創作
鰻魚料理不只在今日受歡迎,「日本鰻聖」齊藤茂吉,曾大嘆沒有鰻魚就無法創作。在其厚達三千頁的日記記載,他生前最後25年吃了902次鰻魚。還曾在長男茂太的婚事上,把新娘家人沒吃完的鰻魚一掃而空。
就連二次世界大戰末年,齊藤因避難流亡到故鄉山形縣,行囊中除了詩歌總集《萬葉集》,竟有大量鰻魚罐頭。雖然煞費苦心確保鰻魚料理不斷炊,不久,齊藤便發現,流經故鄉的最上川,就是野生鰻魚棲息地,使他在蕭索戰事中仍能擠出一絲微笑,感慨地說:
「我與棲息在最上川的鰻魚一起薄弱地活著。」
十年一劍,請對美味鰻魚心存感激
說到最會料理鰻魚的職人,非鰻魚大師金本兼次郎莫屬。這位白髮蒼蒼的90歲老翁,是東京鰻魚飯老店「野田岩」第五代掌門人,能烤出全世界最好吃的鰻魚,還能如魔術師般變化出鰻魚凍、鰻魚蒸蛋、鰻魚炒蛋、燒鰻魚肝、魚皮等料理,尤以類似雞腳凍般外型晶亮,閃耀紅寶石光澤的鰻魚凍,打開吃鰻的百種想像。
看似簡單的鰻魚飯,需要十年磨一劍的深厚功底;在日本料理界有一句名言:「串打ち三年、裂き八年、焼き一生。」意指烤鰻魚串要學三年,宰殺處理要八年,宰殺不見血,手法夠俐落才不會影響口感,而學習烤好鰻魚,掌握烘烤熟度、結實與軟糯口感拿捏,是需要投注一生的學問。
在拜訪京都花見小路的米其林一星餐廳「祇をんう」後,資深媒體人詹宏志感動之餘也不禁讚嘆,鰻魚飯就像是體育中的單項競賽,雖不如懷石料理比拼全方位體育技能,魚師傅數十年如一日,專注追求料理極致的精神令人敬佩。
這麼說來,若有幸吃到一份美味的鰻魚飯,請記得心存感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