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有九份悲情城市,細訴著黝黑的挖礦人生,日本,同樣也有見證「黑金年華」的世界遺產— 石見銀山 ,它曾供應全球近1/3銀礦,直到1923年以後逐漸萎縮,最終畫下句點。但沒有商業氣息、過多外露的現代化設施,讓這裡仍保有幕府時代的老味道。
北極星般的 石見銀山 璀璨了百年風華
一如金瓜石沿山而居,石見銀山與自然共生,主要分為銀山地區與大森地區,七百多年採礦史,讓它在200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。奉行著「里山精神」,生活不追求便利,而是透過鄉里與山林互動,將最純樸的美好傳遞給旅人。在這裡,你看不到任何一根電線桿、也無需擔心惱人的車聲,破壞山林的自然樂章,唯二穿梭巷弄的方式:步行與單車,反而能放慢步調,細細咀嚼。
大森地區以代官所武家為主,長約800公尺的街道,錯落傳統住宅:掌管銀山的前河島家、曾為最大商家的熊谷家等,初次到訪,乍如合掌村的山村風情卻多了一份「官商氣息」,畢竟它曾是日本第一個使用精錬技術灰吹法、年產38噸的採礦區域。尼子經久、毛利元就,更甚至德川家康都曾是銀山之主;順著路,從江戶「走到」明治時代,只消沒有配著刀的武士出沒。
而銀山地區則以礦產為主,這些超過700條大小「間步」(採礦坑道),在1943年的一場大水中,近乎將山的內部變成一條又一條的「銀」河之道。行有餘力,一定要探訪其中,尤以長870公尺的「大久保間步」為首,只是想一窺究竟,得「天時地利人和」,每年只有3月至11月開放、且採預約參觀、限制人數,好不容易預約到卻碰上天候不佳,也會禁止參觀。
或者,步行2.3公里的盡頭,來到第二大坑道「龍源寺間步」,亦能感受坑道遺跡,比起黃金博物館車軌通行之寬、這裡更像是土耳其卡帕多其亞的洞穴,空氣中還略有金屬與濕氣混合─那股名為「歷史」的味道。